小雁塔坐落在陜西省西安市南約1公里的薦福寺內。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的標志,因為規(guī)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時間偏晚一些,故而稱作小雁塔。 薦福寺原來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為高宗薦福而建造寺院,初名獻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名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著名的寺院。
線路分類: [宮殿樓閣]
景點地點: 國內 陜西省 西安市
本站推薦:
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龍年間。塔原有15層,現(xiàn)存13層,高43.4米。小雁塔及其古鐘即“雁塔晨鐘”列入“關中八景”。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
基本信息
【全稱】:西安薦福寺小雁塔
【簡稱或俗稱】:小雁塔
【英文名稱】:Small Wild Goose Pagoda
【年代】:唐代
【現(xiàn)狀】:坐落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門外碑林區(qū)友誼西路東段南側的西安博物院內。
塔介
小雁塔坐落在陜西省西安市南約1公里的薦福寺內。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的標志,因為規(guī)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時間偏晚一些,故而稱作小雁塔。
薦福寺原來建于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為高宗薦福而建造寺院,初名獻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名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著名的寺院。
唐代名僧義凈于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由洛陽出發(fā),經廣州取海道到達印度,經歷三十余個國家,歷時25年回國,帶回梵文經書400多部。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神龍二年(706年)義凈在薦福寺翻譯佛經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價值。現(xiàn)在薦福寺內僅存有建于唐景龍元年(707年)的小雁塔。
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yǎng)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現(xiàn)在僅存十三層。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區(qū)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系。
今天寺內還保存有一口重達一萬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巨大鐵鐘,鐘聲宏亮,“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建筑概況
小雁塔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門外的薦福寺內。屬于保護比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保留至今(西安)的兩處重要建筑之一。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藝術遺產。
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小雁塔與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是唐代長安城保留至今的兩處標志性建筑。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小雁塔與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規(guī)模小于大雁塔,故稱小雁塔。
小雁塔規(guī)模雖不及大雁塔宏大,但環(huán)境清幽,風景優(yōu)美,“雁塔晨鐘”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F(xiàn)今小雁塔是西安市著名古跡,現(xiàn)位于西安博物院內。
建筑歷史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710年(唐代景龍年間),位于當時唐朝都城長安城朱雀門街東安仁坊修建薦福寺塔(即小雁塔),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當時塔院并不在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園位于安仁坊,與位于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朝末期的戰(zhàn)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從北宋哲宗元祐年間的文字記錄來看,當時薦福寺已遷入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公元1116年(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fā)愿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明、清兩朝時期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開始了薦福寺的中興,曾有五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陜西西寧衛(wèi)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里殿堂荒廢,遂發(fā)愿重修。公元1449年(明正統(tǒng)十四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賜寺名。如今的“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當年明英宗的親筆。公元1487年(明成化末年)西安地區(qū)發(fā)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公元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xiàn)存13層。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規(guī)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黨軍隊撤離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1949年~1957年寺內殿宇由機關占用。1958年后文物部門接管了薦福寺,開始了對薦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復。
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4年~1965年對寺、塔多處進行了加固和修復,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基本保持了古建筑原貌。文化大革命期間,薦福寺的東、西院有被小學和軍隊占用,直到1989年以后才完成清退。
小雁塔文物保護區(qū)于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包括文物展館、歷史名勝區(qū)、園林游覽區(qū)三部分組成,小雁塔成為該院的一部分。
建筑構造
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構佛塔。塔為青磚砌筑。塔平面為正方形。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xiàn)存13級,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掠械貙m,為豎穴。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xiàn)出秀麗的卷剎。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塔身輪廓呈現(xiàn)錐形形狀。小雁塔塔形玲瓏秀麗,造型優(yōu)美,比例均勻。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塔內中空,塔壁不設柱額,塔身上為疊澀挑檐,塔身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檐下砌斜角牙磚。塔底層南北兩面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yǎng)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底層以上各層南北兩面正中均開有半圓形拱券門洞。小雁塔內設有木梯,可登臨塔頂。
塔底層北券門外緊靠塔體的磚砌門樓,系清代后期所增建。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沾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
塔底層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yǎng)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huán)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朝交戰(zhàn)的年代“纏腰”毀沒。
歷史軼事
在漫長歷史歲月中,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歷史。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公元1487年,陜西發(fā)生了6級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間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時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攏叫“神合”。
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鶴的京官回鄉(xiāng)途中夜宿小雁塔。聽了目睹過這次“神合”的堪廣和尚講的這段奇事后,驚異萬分,把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修復小雁塔時,才發(fā)現(xiàn)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工匠根據(jù)西安地質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筑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后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樣,雖歷經數(shù)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嘆服我國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藝。(圖是建筑考古學家楊鴻勛教授參考薦福寺出土的明代石碑上小雁塔塔頂?shù)男蜗髲驮男⊙闼病#?/p>
小雁塔名稱由來
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后來,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與薦福寺
薦福寺位于陜西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 (684年),是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族戚為其獻福而興建的寺院,故最初取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神龍二年(706年),擴充寺廟為翻經院,成為繼慈恩寺之后的一個佛教學術機構。寺址原在唐長安城的開化坊南部,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即唐太宗之女襄成公主的邸宅,唐末因遭兵禍破壞,將其遷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即今址。
相傳景龍元年(707年),唐中宗李顯令宮人攤錢,在安仁坊建造一座秀麗的高塔,形似慈恩寺大雁塔,唐宋時期被稱為“薦福寺塔”。后世因它比大雁塔小巧,又改名“小雁塔”。塔身原為15層,高約45米;后為地震震坍,只剩下13層,殘高43.3米。塔的平面呈正方形,為密檐式建筑。
唐代高僧義凈,在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從長安出發(fā),經廣州取海道赴印度游學求佛法,歷時25年,足跡遍及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洋東部等30多個國家。于武周證圣元年(695年)回國,帶回梵文佛教經典400部,曾在薦福寺內從事翻譯工作,并著有《大唐求法唐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等書,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薦福寺經宋、元、金、明、清歷代重修,香火不絕。民國初年,曾兩度淪為戰(zhàn)場,僧侶星散,殿堂頹敗。解放后經全面整修,存有大雄寶殿、藏經樓、慈氏閣、白衣閣、鐘鼓二樓及小雁塔,并有北宋政和時碑記和金代所鑄大鐘一口。寺內庭院肅穆雅靜,殿堂屋宇宏偉壯觀,夾道古槐、古楸,樹齡皆在300年左右,為西安著名游覽區(qū)之一。
雁塔晨鐘
薦福寺的寺內保存有公元1192年(金代明昌三年)鑄造的大鐵鐘,鐘高3.55米,重約8000公斤。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后來流失沉落渭河河底。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清代康熙年間,重新發(fā)現(xiàn)這口鐘,于是移入西安薦福寺內小雁塔旁的鐘樓內。
清代每天清晨寺內會定時敲鐘,數(shù)十里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小雁塔及其古鐘即“雁塔晨鐘”成為“關中八景”之一。“雁塔鐘聲”非僅清康熙年間重修塔寺偶得鐵鐘之后,早在唐代小雁塔初建時,便有此聲此景了。傳說當年義凈釋經為早起禮佛、譯經,向寺中主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
小雁塔與義凈法師
大慈恩寺與玄奘關系密切,而薦福寺則與唐代另一位高僧義凈有關。公元671年,義凈只身搭乘波斯商船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轉抵印度,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11年。之后又游學印度各地,經歷30余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余部。義凈回到長安后,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翻譯經文,是玄奘之后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旅游信息
西安博物院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由文物展館區(qū)、小雁塔以及薦福寺為核心的歷史名勝區(qū)、園林游覽區(qū)三部分組成。西安博物院總投資2.2億元(由國家投資2000萬元、西安市政府投資近2億元),占地面積245畝。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西安博物院在國內博物館(院)中獨樹一幟,以千年古塔園林式遺跡休閑景區(qū)以及古都西安現(xiàn)代型歷史博物館而聞名
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為中心,整體按文物鑒賞、旅游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qū)設計,形成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公園為一體的歷史文化休閑場所。
開放時間:9:00-16:00(每周二閉館)
門票:免費(散客每日限3000名,包括小雁塔、薦福寺古建筑群、西安博物館)。
小雁塔附近公交站點
經過"小雁塔"站的公交線路:18 203 204 218 21 224 29 32 407 40 410 46 508 521 700 707 713 720 游7 游8
鄰近景點
薦福寺古建筑群
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館(與薦福寺/小雁塔景區(qū)相臨)
大雁塔
陜西歷史博物館
大唐芙蓉園